首页 >> 合作交流 >> 学术来访

学术来访

学术来访|LORS学术活动:天文、遥感、海洋学术交流

发表日期:2020-08-25来源:放大 缩小
 

2020年8月17日星期一,应广东省海洋遥感重点实验室(LORS)主任唐丹玲研究员的邀请,清华大学物理系天体物理中心崔伟教授,国际空间大学(International Space University,ISU)校友黄凯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王乐研究员一行到访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省海洋遥感重点实验室(LORS),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就相关合作研究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参加了海洋遥感学术研讨会。

唐丹玲研究员主持研讨会并致欢迎辞。南海海洋研究所LTO冯洋研究员、王素芬副研究员和叶海军副研究员,以及LTO、LORS、LMB多位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参加了研讨会。

崔伟、黄凯和王乐三位专家详细介绍了相关科学信息,也分享了自己的工作体会,激发了参会人员的强烈兴趣。大家积极互动交流,开阔了视野,增加了科学兴趣,也为海洋科学和天体物理学的交流合作提供了新思路。



报告一:天文卫星:科学与工程的完美融合

报告人简介:崔伟,清华大学教授。2011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和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天体物理中心的首席科学家,牵头提出了宇宙热重子探寻计划(Hot Universe Baryon Surveyor, 简称HUBS)科学卫星项目。2018年开始担任清华物理系天体物理中心教授。

报告简介:随着国家对空间探索支持力度的增加,空间科学领域发展迅猛。天文学是研究宇宙中天体及自然规律的学科,依托于高精度、高灵敏度观测手段及技术的应用。尽管传统天文学基于地面观测,但宇宙中极端现象产生的X射线或伽马射线无法透过大气层,所以必须利用卫星平台对其开展观测。报告将简略介绍国际天文卫星领域的发展情况,结合亲身经历和实际例子描述天文卫星研发的特殊性及需要遵循的规律,并分享对天文卫星研发的一些看法。

HUBS将是中国牵头的国际大科学空间项目,其核心科学目标是测量星系周与星系际热气体的分布及其物理与化学性质,从而解决宇宙大尺度结构形成与演化前沿研究领域中的卡脖子问题,实质性推动学科的发展。

 

报告二:远洋航天测控简介

报告人简介:黄凯,国际空间大学(International Space University)校友。

报告简介:“远望号”测量船由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研制成功,曾参加过载人航天工程、北斗导航卫星工程和探月工程等多次大型航天任务。我国目前拥有7艘远洋测控船,分别命名为远望一号至远望七号。远望号船平均每年出海长达200天。

我国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后续航天发射任务的频度增加,型号种类更复杂,轨道类型更多和测控体制更新,而这些都对航天远洋测量船队的测控通信支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一代航天远洋测量船建成后,不仅能够完成对飞船、卫星及其他航天飞行器的海上跟踪测控任务,还能与任务中心进行实时通信和数据交换,这将大大适应未来高强度航天飞行试验任务要求,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海上测控支持服务。

在“远望”号测量船上装备的多种精密测量系统,可以在预定海域,对进入其测量弧段的导弹、卫星、飞船进行跟踪、遥测和遥控。除此之外,测量船上还装备有完善的导航设备。它包括光学设备、天文导航设备、惯性导航设备、无线电导航设备,以及卫星导航设备,从而可以精确测量船姿船位,保证对卫星、飞船的精确测量。

测量船上的测量系统有雷达跟踪系统,它有一个巨大的抛物面天线,能连续跟踪飞行中的火箭、卫星、飞船;遥测系统也有巨大的抛物面天线,可接收飞船发出的数据信息,并能转发给发射控制中心;VHF语音通信系统用于船上各部门间和外界的通信联系和数据传输;数据处理系统用于对各系统测得的数据进行综合处理,传送到发射控制中心。

报告三:爱因斯坦探针(EP)卫星项目的科学实现

报告人简介:王乐,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EP卫星项目科学应用系统副总指挥。

报告简介:以中科院先导专项——爱因斯坦探针(EP)卫星项目为例,说明科学与工程完美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该报告介绍了在2022年计划发射的中科院爱因斯坦探针(EP)卫星项目科学实现过程中,EP卫星项目团队通过严谨的工程研制和几大系统互相紧密配合,使天文科学目标得以实现。

附件: